鲁城乡融组办字〔2020〕17号
各市城镇化(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经省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同意,现将首批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公布如下:
济南市黄河北片区(济阳区、商河县、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淄博市局部片区(周村区、桓台县、高青县)、枣庄市鲁南地区(市中区、薛城区、滕州市、高新区)、东营市局部片区(东营区、垦利区、利津县)、烟台市西部片区(福山区、蓬莱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济宁市局部片区(兖州区、邹城市、金乡县)、日照市局部片区(东港区、莒县)、德州市京津冀协同发展片区(德城区、陵城区、禹城市、临邑县、平原县、武城县)、滨州市沿黄地区(滨城区、邹平市、惠民县、博兴县)、菏泽市局部片区(定陶区、郓城县、鄄城县);
潍坊市诸城市、泰安市新泰市、威海市文登区、临沂市沂水县、聊城市高唐县。
请各市城镇化(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强政策集成,指导并督促各试验区高质量完成试验任务(附件),创新探索发展路径,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经验。省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建立动态监测和淘汰机制,对半年内没有有效推进措施、一年内没有实质性进展、试验任务不能落地落实或出现明显违背试验要求的地区,取消其试验区资格。
附件:首批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名单及任务
山东省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8月25日
附件
首批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名单及任务
序号 | 设区市 | 试验区名称 | 共同任务 | 主要任务 | 配套任务 |
1 | 济南 | 济南市黄河北片区:济阳区、商河县、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 |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 | 搭建城乡产业 协同发展平台 | 1.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
2 | 淄博 | 淄博市局部片区:周村区、桓台县、高青县 |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 | 搭建城乡产业 协同发展平台 | 1.建立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 |
3 | 枣庄 | 枣庄市鲁南地区:市中区、薛城区、滕州市、高新区 |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 | 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 | 1.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 |
4 | 东营 | 东营市局部片区:东营区、垦利区、利津县 |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 | 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 | 1.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
5 | 烟台 | 烟台市西部片区:福山区、蓬莱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 | 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 1.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体制机制; 2.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3.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 |
6 | 潍坊 | 诸城市 |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 | 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 1.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3.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 |
7 | 济宁 | 济宁市局部片区:兖州区、邹城市、金乡县 |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 | 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 | 1.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
8 | 泰安 | 新泰市 |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 | 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体制机制 | 1.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
9 | 威海 | 文登区 |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 | 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 | 1.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
10 | 日照 | 日照市局部片区:东港区、莒县 |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 | 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 | 1.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2.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体制机制; |
11 | 临沂 | 沂水县 |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 | 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 1.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 |
12 | 德州 | 德州市京津冀协同发展片区:德城区、陵城区、禹城市、临邑县、平原县、武城县 |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 | 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 | 1.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
13 | 聊城 | 高唐县 |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 | 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体制机制 | 1.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
14 | 滨州 | 滨州市沿黄地区:滨城区、邹平市、惠民县、博兴县 |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 |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1.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
15 | 菏泽 | 菏泽市局部片区:定陶区、郓城县、鄄城县 |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 | 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 1.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体制机制; |